香港各界熱議習主席重要講話
習近平主席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和視察香港期間的重要講話,持續(xù)引起香港輿論和各界人士的關注和熱議。輿論指出,“一國兩制”是前無古人的開創(chuàng)性事業(yè),習主席的講話提出一系列重要理念、主張和方法,為香港發(fā)展撥云驅霧、指路立牌。港人應該珍惜“一國兩制”優(yōu)勢,把握機遇,與國家一同發(fā)展。
香港《文匯報》在社評中說,習主席的重要講話,全面總結“一國兩制”在港實踐的寶貴經驗,深入剖析香港存在的問題和面對的挑戰(zhàn),正本清源,切中肯綮,開出良方,為香港發(fā)展指明方向。香港各界應深入理解、領會、踐行。
社評指出,習主席向香港社會和港人明確宣示,中央政府實行“一國兩制”的初心不變,決心不會動搖,一錘定音,擲地有聲,香港市民可以放下心頭石,“‘一國兩制’會變”的雜音可以休矣。習主席在一系列講話中提出“四個始終”,對新一屆特區(qū)政府提出“三句贈言”,對香港社會各界人士提出“四個表率”。一系列重要理念、主張和方法,為香港發(fā)展撥云驅霧、指路立牌。
《大公報》社評認為,習近平此次訪港,標志著“一國兩制”下的香港特區(qū)將進入一個發(fā)展新階段、邁上一個新的起點和臺階。未來特區(qū)包括政府施政、經濟民生和社會發(fā)展,都應按照習主席講話中提出的四點意見加以落實和推行,只有這樣“一國兩制”才能更全面、準確地貫徹落實,特區(qū)也才能向前邁進、再創(chuàng)輝煌。
《香港商報》社評說,習主席在港發(fā)表的多場講話內容明確,指向清晰,抓住實質,具有強烈的針對性,為香港今后的發(fā)展和工作指明方向,給出了行穩(wěn)致遠的操作指南,全社會應該要深刻體會,認真思考,切實踐行。社評說,聚焦發(fā)展改善民生,減少“泛政治化”內耗,是香港獲得突破的不二法寶。在國家經濟強勁發(fā)展的快車上,中央已為香港預留了座位。“蘇州過后無艇搭”,香港雖有家底,但也經不起折騰,習主席的提醒,說到港人心里去了。
香港《經濟日報》文章在解讀習主席講話時表示,過去20年,香港一直有國家政策支持。擺在眼前明顯的契機不少,經貿上例如“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qū),又如人民幣國際化、“債券通”等。“未來機遇眾多,香港宜主動出擊。”
《明報》社評認為,中央樂意協(xié)助特區(qū)政府促進社會和諧,幫助香港克服民生經濟挑戰(zhàn),然而對于“港獨”和其他有損國家主權安全的行為,則絕對不會容忍。社評續(xù)說,堅持“一國兩制”是香港唯一出路,“港獨”“自決”主張只會令香港陷入死胡同。該報指出,習主席來港在多個場合發(fā)表講話,高屋建瓴,起到提綱挈領的作用,一些提法和意見具啟發(fā)性,香港各方若能深入思考、深刻領略,正確看待問題,作出符合香港實際情況的應對和處理,可使香港在踏入回歸第21年的首日開始,重新出發(fā),走上再創(chuàng)輝煌之途。
《頭條日報》社論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訪港的三個目的中,“祝福香港”和“體現(xiàn)支持”表明中央長期挺港的政策不變,在國家高速發(fā)展下,香港只要抓緊機遇必定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否則不進則退。
對習主席在香港發(fā)表的重要講話,香港各界人士熱烈回應、高度評價,認為習主席的講話提出了國家對香港的希望,表達了對香港的支持,港人應該珍惜“一國兩制”優(yōu)勢,把握機遇,與國家一同發(fā)展。
中央政府駐港聯(lián)絡辦主任張曉明在習主席乘專機離開香港后對記者表示,習主席站在戰(zhàn)略和全局高度,提出了推進“一國兩制”在香港成功實踐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重要論斷,有利于香港社會凝聚共識,激勵香港社會各界人士自覺融到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共同奮斗的壯闊征程中。
全國政協(xié)常委余國春表示,習主席的講話清楚表達出“一國兩制”中“一國”是根與本的概念。港人應停止內耗、熟讀基本法,支持新特首、特區(qū)政府依法施政。
特區(qū)政府前行政會議召集人林煥光表示,習主席的講話顯示他對香港有很大期望,亦表達國家如何看待香港未來,值得社會反思如何做得更好。
香港工聯(lián)會副會長黃國健認為,“港獨”并非香港主流,希望隨著香港發(fā)展,這些雜音可以降低。
香港教育政策關注社主席張民炳接受媒體采訪時說,習主席在講話中清楚提到香港的歷史、與祖國的緊密關系,這是對小部分人提出“港獨”、歪曲對祖國的認識而作針對性響應,加強青少年憲法及基本法教育,可加深年輕人的國家認同和愛國情懷。
香港將軍澳香島中學校長鄧飛說,我對習主席講話有非常深的感受,因為他抓住了香港現(xiàn)在的教育工作尤其是青年人教育工作的關鍵。未來特區(qū)政府應該從推廣國民教育、歷史文化教育的角度著手,把青年工作大幅度提升。
(本報香港7月2日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