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八八九年的維多利亞城地圖中,太平山一帶還是密集的房舍和縱橫交錯的巷道,但到了二十世紀,地圖上只剩下‘太平山街’這一標記,能令人聯(lián)想到太平山的過去。”香港作家董啟章在《太平山的詛咒》中如是記載。從百年前的太平山到如今的太平山街,風起云涌的香港近代史都濃縮在這小小的區(qū)域。
荷里活道、樓梯街、堅道、磅巷圍起來的方形區(qū)域大概就是從前的太平山區(qū),區(qū)域的中心是卜公花園,卜公花園北側便是太平山街。太平山街東起四方街與居賢坊之交匯點,與必列者士街交界,西至上環(huán)普仁街東華醫(yī)院,全長300米,是一條單線單向行車的直街,東西走向。
搭地鐵到上環(huán),一出站便聞到濃濃的干海鮮味,往荷里活道方向去,走過長長的、無數(shù)電影取景的樓梯街,越往上走人越少,香港的現(xiàn)代氣息在這段路上逐漸褪去了繁華。到了太平山街,已然是大隱隱于世的靜好。畫廊、咖啡廳、小型展覽館、個性化的服裝店,隨便走進一家創(chuàng)意小店,都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驚喜。你會錯以為身處小清新的臺北,抑或是文藝氣息濃厚的歐洲小鎮(zhèn),只有卜公花園的指示牌在提醒著1894年的那場鼠疫。
“一八九四年,太平山街一帶發(fā)生鼠疫,肆虐香港近三十年,為香港史上最嚴重的災禍之一。”史料記載,香港開端口初期,英軍從附近的水坑口街上岸并占據(jù)香港島,設置軍營(今為“荷里活道公園”)。華人聚居在太平山一帶,由于缺乏管理和規(guī)劃,衛(wèi)生條件極差,最終導致了1894年橫掃香港的鼠疫。單是5月至9月間,就有2500多人死于瘟疫。由于太平山是重疫區(qū),政府將所有樓宇夷平重建,當中位于太平山街和普慶坊之間的土地,改建為卜公花園。
“是次爆發(fā)鼠疫產生一種對鼠疫和亞洲的曖昧聯(lián)想,并加劇當時歐美的‘黃禍’和反華恐慌。在香港,對病原體的恐懼一直跟著對他者的恐懼相互呼應,檢驗隔離反映著排斥。”位于太平山街東面的小型展覽“疫年日志”這樣描述了那場鼠疫。據(jù)記載,為了防止瘟疫侵襲歐洲人的住宅區(qū),當局于1904年通過山頂保留條例,禁止華人于海拔788尺(約262米)以上的山頂區(qū)居住。
太平山的悲痛歷史埋葬在年輕藝術家的畫筆下,近年太平山街發(fā)展起來的創(chuàng)意街區(qū),與歷史沒有太大關聯(lián)。做電影服裝設計出身的張西美(Edith),五年前搬到附近的四方街,成立布藝工作室Cloth Haven。但越來越多投資者瞄準這一區(qū)域,店鋪租金不斷上漲,旁觀著鄰居不斷轉手,Edith仍然堅守這里,“大家都知道大家存在,但又不會騷擾到彼此。不過,這里應該也是香港難得一處,鄰居可以讓你安心、幫忙看看店、互相照應的地方吧。”
“住在這里的人、或來這邊開店的年輕人,就是在這里過他們的生活,不一定要與過去有什么連結。如果這里下方埋著歷史的廢墟,他們就是在廢墟上做自己喜歡的事,而不是落腳在此,就非得做跟傳承有關的事。”香港知名文化人歐陽應霽說,這是非常香港化的一點,年輕的新生命力將根苗扎植在老區(qū),奮力往上頭萌芽,自顧自地長出期許的模樣。
今年5月25日,在鄭敏華和十個區(qū)內街坊的籌劃下,小區(qū)報紙《太平山報》應運而生,“幾位關注磅巷扶手電梯興建工程的‘磅巷關注組’朋友提議,不如搞一份小區(qū)報,啟動人們對理想小區(qū)規(guī)劃的探索,也希望通過記錄與認識自身生活,增加小區(qū)聯(lián)系,憑借一張紙跟街坊都做到朋友。”第一期的主題是“運動運動”,講區(qū)內樓梯設計如何適合跑步。揀選了幾位區(qū)內街坊的日常生活,講述他們不為人知的小故事,精簡而溫馨。
卜公花園的大榕樹裝進了滿肚子故事,鳥語花香中再也嗅不到瘟疫的氣息,一百年前的種族隔離也沒了蹤影,太平山街,一如它的名字般“太平”。(陳典)
呼叫熱線 4008-100-300 服務郵箱 kf@people.cn
人民日報社概況 | 關于人民網 | 考生服務 | 招聘英才 | 廣告服務 | 合作加盟 | 供稿服務 | 網站聲明 | 網站律師 | 呼叫中心 | ENGLISH
京ICP證000006號 | 京公網安備110000000008號 | 網上傳播視聽節(jié)目許可證(0104065) | 中國互聯(lián)網視聽節(jié)目服務自律公約
人 民 網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
Copyright © 1997-2013 by www.people.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